找到相关内容1343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比量的世间有非量的人生

    http://www.fjdh.cn/Item/92019.aspx
  • 因明与比量──关于量论的现象学考察

    .na)即知觉(perception),「比量」(anumaana-paramaa.na)即推理(inference)──这个界定是佛教学者所共许的。在陈那(Dignaaga)的因明中,依量之认知方式,现量被规定为「除分别」(即与概念语言无关)而直接感知者,比量则说为依「因三相」(完整的三支论式表达)而比度推知者。另外,从所量(认知对象)上说,以「自相」为直接感知之对象的是现量,以「共相」为比度...

    蔡瑞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1503338046.html
  • 因明与比量─关于量论的现象学考察

    ,“比量”即推理─这个界定是佛教学者所共许的。在陈那的因明中,依量之认知方式,现量被规定为“除分别”(即与概念语言无关)而直接感知者,比量则说为依“因三相”(完整的三支论式表达)而比度推知者。另外,从所量(认知对象)上说,以“自相”为直接感知之对象的是现量,以“共相”为比度推知之对象是比量。换言之,现量(知觉)是没有经由种种语言概念之分别而直接显现的量,比量(推理)则是藉由三支论式之表达而间接推知...

    蔡瑞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1522338183.html
  • 比量与论式——《因正理论》探讨之二

    比量与论式——《因正理论》探讨之二  祁顺来  量学中所说 “量”一般指量识,即对所量(事物)的认识。《释量论》云;“量为无欺智”。依此藏传因明论著中对“量”的定义为“新起而不欺诳之了别境识”。因为所量事物(认识对象)有自相和共相互的区别,量识也分为现量和比量。《释量论》云:“所量有二故,能量为二种”。何谓现量,陈那在《集量论》中说:“远离计度种类名言义者为现识”。其意是不需思虑事物的类别命名等...

    祁顺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2093738604.html
  • 为什么说梦境也是意识心的现量境界而非比量境界?

    真实相分。」但末学还是有些疑惑在,因「现量」系如镜对物,量知现在之境,不分别计度;但在梦中有时还是会作判断,因此梦里也会趋吉避凶或选择某些方法以作一些事,此是否涉及「比量」?其次,譬如梦里的景观有时...第一颂说:意识为「三性三量通三境」。似乎暗示独影(独头)意识也可以具有三量,如果独影意识只许有现量,那么因五后意识类同独影意识,是否只剩同缘意识与五俱意识才具足有三量?   答:您误会现量与比量的意思...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2110038711.html
  • 现量与比量之间――作为佛教知识论与现象学比较研究个例

    1、现量与比量之间陈那在《集量论》[1]里写道:“量唯二种,谓现、比二量。圣教量与譬喻量等皆假名量,非真实量。何故量唯二种耶?曰:由所量唯有二相,谓自相与共相。缘自相之有境心即现量,现量以自相为所现境故。缘共相之有境心即比量比量以共相为所现境故。除自相共相外,更无余相为所量故。”量为知识的来源之义,这里说的就是知识的来源只有两种,一种是现量,一种是比量。现量是离分别离概念的,而比量是概念活动。...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2085838563.html
  • 知识的确立——现量(直观)与比量(演绎)

      现量与比量是量论因明学中构成正智的两个基本要素,《正理滴论》讲“正智有二,一者现量,二者比量。”而直观与演绎在笛卡儿看来,是获得真知的仅有的两种方法。笛卡儿说:“而是我们能够从中清楚而明显地直观...面上,不同名称所要表达的道理几乎完全没有差别。本文的写作,受到了法称《正理滴论》和笛卡儿《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两书的深刻影响,故在本文中,为表述之方便,故在此说明:现量一般地等于直观,而比量一般地等于...

    王翔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2052638333.html
  • 弘斯正理门 妙尽自他共——论玄奘对因明的历史贡献

    弘斯正理门 妙尽自他共——论玄奘对因明的历史贡献  上海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 郑伟宏 研究生 汤铭钧  内容提要:玄奘“唯识比量”的提出说明他既是研习因明的楷模,又是运用因明的典范。陈那新因明代表作《理门论》的译讲和弘扬,在陈那因明基础上建立的三种比量理论的完成,是玄奘对因明的历史贡献。他在因明领域的成就不仅代表了印度当时的最高水平,而且构成了他所开创的汉传因明的理论基础。  ...

    汤铭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2112338736.html
  • 索达吉堪布答:怎样以理证成立“一切众生皆为我们的父母”?

    索达吉堪布答:这个问题无法以理证成立,只能用教证成立。《释量论》中说:“倘若属于第三处(即圣教量。第一处为现量,第二处为比量),则当采用圣教量。”无始以来众生当过我们的父母,这是现量无法触及的隐蔽部分,就像三世因果一样,凭我们的理证智慧也观察不出来。所以因明中说:现量的对境以现量成立,比量的对境以比量成立,对于特别隐蔽的部分,应以圣教量来成立。

    索达吉堪布

    索达吉堪布

    http://www.fjdh.cn/fjask/2008/01/19414120262.html
  • 佛教因明中的共许

    笼统地说得共许,而在《集量论》中以二种比量的方式强调说若不共许只要简别就可以了。虽然窥基法师的简别理论比陈那论师详尽得多,但从本质上来说,以窥基法师为代表的汉传因明体系实际上是由陈那论师新因明理论退回到了早期因明的论议阶段。这是因明传到中国后产生变异的结果。  关键词:因明、共许、二种比量、三种比量  因明中有相当的辩论成份,所以有人说它是一种辩论术,或者说是论辩学[1],当然这说法是不妥当的。因为...

    刚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2062238396.html